———薛永年(中央美术学院教授、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)
戴先生我还不太熟悉。从他的画来讲,平和又严谨,朴素又酣畅。比崔振宽要少一点抽象因素,比苗重安要多了一些写实,比赵振川更严谨一点。我以为他的画分三种,一种是欧洲写生,一种叫青花小品,一种就是西部山水。戴先生画的欧洲也好,西部山水也好,他画建筑的这些画是写意的。无论画欧洲的街景还是西部山乡的老街老屋、山寨古寺等,他不是用工笔的画法。用写意来画建筑也有,前几年北京有一位先生,大体是画公园,但是和戴先生比,他的题材只限于北京的公园,内涵方面没有戴先生画得那么丰富,表现也没有戴先生这么直观。所以我觉得戴先生在画建筑物方面确实是很少见的,是一个明显的突破。他画的建筑、街景,不只是关心对象的结构和装饰之美,他强调印象、感受。有的给人一种岁月感,有的给人一种繁华感,还有的画出了夜色的迷离、灯火的辉煌。水泊上的阳光、风雨,老街的沧桑,古寺的肃穆等,整个的画风是质朴苍厚的。沉稳里有恣肆,平常里有含蓄。画法又不一样,往往根据对象来选择画法。有的写实,有的写意,有的画印象,有的更近乎抽象,比如画戛纳的作品就抽象一些。有的主要靠线,用笔是中锋,圆劲的,但是又有归角,在直率里有曲折,但线条的默契是连贯的,再加几笔干擦,比如《科隆教堂》就是这样的,画得很成功。还有一个主要突破,就是用墨法来呈现立体结构和空间关系,不是染,是大笔触、大块面来显现结构前后浓淡的空间关系。比如《山寨烟雨》这张画,我觉得就很成功。第二就是青花小品。青花小品民间瓷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,民间瓷很可能培养出杰出的画家。因此我就想,戴先生利用青花瓷的资源来进行创作是别开生面的,且大有可为。他做的大都是扇面,有圆扇有折扇,都很别致。有的是装饰图案,比如说牡丹、蔓草等,增加了一些笔墨味道,还是装饰用品。有的是造型笔墨,都吸收了民间青花瓷的质朴自在。比如《双雄》里的两匹马,那种执著感很突出。
最有趣的是《狮子滚绣球》,是庆祝国庆的,我仔细看了看,不但形态生龙活虎,表情欢欣鼓舞,这狮子还张着嘴在笑,那张嘴特别方,牙齿也特别方,我怎么看怎么像笔记本电脑。所以呢,要不是我看走了眼,我想这张画一定是戴先生千想妙得的一个利用了民间瓷资源的作品。第三类就是西部山水。他有一个是大山大水的,画得都很雄伟很高旷,山峰、松涛、秦月、汉关等,这种气象大,境界宽,能够让人重返自然或者跟自然历史对话。这继承了范宽的那种传统,融入了写实的因素,比较充分地发挥了笔墨。大处看着很严谨,写实的观点也很明显。细处看笔墨又很生动,笔墨生动活泼,关于这一点张晓凌院长不太赞同,但我觉得画得很完美。这种画是对祖国河山和历史人文的一种礼赞。比如《中华颂》《岁月》就增加了一些历史人文意识,尤其值得发扬。还有一种就是山野乡村的风貌,画得朴素、鲜活,好像来到了黄土高坡,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环境,作品更有现场感,继承了长安画派的传统,描写了前人没有描绘过的景观,对笔墨也有发展。有人说戴先生把学院绘画和文人绘画结合起来,我看不如说他继承发扬了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,一手伸向生活的精神。
———郎少君(美术史论家、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)
戴希斌和我是老熟人了。因为过去我知道他长期做教学行政工作,没有多少时间画画,现在退休后反而是焕发了青春,画了这么多东西,确实挺吃惊的。我也是对这一批欧洲写生很感兴趣。戴先生的欧洲写生实际上是把笔墨和欧洲的风景结合到一起了,应该是很有突破性的。他的这些作品,我觉得很强悍,以枯笔为主。我特别喜欢他这批小画,在大画里面感觉他的笔墨还是有所不足,大画湿笔多。我就喜欢他干笔多的,比较小的这些作品。他画的虽是西方的建筑,却有世事沧桑的感觉,把西方古典建筑的特点表现出来了。实际上我们面对这些建筑的时候,它们往往可能是光滑的,没有线条,这个建筑本身没有提供像山石那样的肌理,那么要用笔墨去画它的时候就要赋予它一种肌理,一种线条。这里有个问题,就是怎么观察它,怎么用中国水墨画的语言,来表现这些方形的、直线的、坚硬的而且光滑的表面。我觉得这是我们画建筑遇到的一个很大的问题。我想戴希斌在这方面,特别是这批小画,怎么用很厚重的笔墨来表现建筑的那种历史感,我觉得在这方面他提供了很好的经验。我想他是不是可以接着再画下去,画一些中国的现代建筑。因为中国的现代建筑和欧洲的古典建筑还是不同的。比如说我们北京,这种火柴盒式的建筑,你怎么画?原来工艺美院附近现在盖了很多高楼,有现代的,也有后现代的。怎么画这些东西?那个大鸭蛋(国家大剧院)怎么画?我觉得这都是非常新的课题,所以在这方面的探索是很有意义的。我看了这些作品,觉得很兴奋。
———夏硕琦(《美术》杂志编审)
看戴先生的画,很大气,有气势,有真情实感,很动情,给人一种感染力。他确实是很重视传统,从他的笔墨的处理、绘画气象的追求、情调等都可以看出他很重视传统和对传统的继承,但是又非常重视生活。这种学院派的教育,给了他一种本领,就是能够去观察、体验、表现他的亲历性的一种感受。所以他的画有一种亲历感,有一种即时性。比如说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种现象,有的画家画黄山、泰山,还有一些有名的画家画美国山水,都是一个模样,没有多大的区别。我觉得戴先生的画,尽管并不完美,但他有一种追求。他的山水是带有个性的。你看他画华山,华山的那样一种特殊的感受,它的山石的结构,石头的纹理,松树的体态。而画黄土高原,则是另一种笔法,另一种表现。画农村的民居,用的是那样动情、质朴的笔触。画欧洲的建筑,是另一种感觉。所以他带有亲历性,即时性,也就是审美的即兴性,是审美感受特定性的一种表达。所以我感觉看他的山水画,看他的作品,是动情的。我觉得戴先生这一点做得非常好,他把学院的教育、传统、文化、生活,把这些东西在创作激情这个熔炉中熔化成一件作品,这是他心灵的产物。戴先生用笔很自由,追求奔放。例如破笔,散笔,纵横涂抹。在风格上来讲属于疏野的一种风格。野,属于精神的解放,是一种状态。所以有句话是“野者世之美也”,是性格方面一种美的表露。
———邵大箴(中央美术学院教授、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)
戴希斌的欧洲写生给我很鲜明的一个感觉,他画的这种写生,西方也叫对景写生。西方主要是强调对景写生,包括教堂、风景等,是很注重这方面的写生的。戴希斌的欧洲写生,不管意大利、德国、法国、荷兰等国景物的作品,都是中国的写生风格。他吸收了西方写生的一些长处,但是他不是像对景写生那么忠实的描写客观对象,而是有所择取,他所选的角度和西方绘画是不一样的。但是也感觉到他有西画写实的造型能力。李可染先生也是画的西方写生,他到德国去写生的那些教堂、城市的景象等,但他更注重画面的组织。戴先生的画更强调即兴性。李可染先生的画很有创造性、构思很缜密。戴先生的画有点即兴式的,这点和西方的画很相似,但他的主观性又和西方的写生不一样。所以我觉得这一点是很值得重视的。而且他笔墨的运用很好,用墨的感觉在画面上很丰富。
楼上的这些画,画的是他的创作,比较平实,不是那种一看就给人很惊奇的感觉,但是很耐看。刚一看觉得构思、构图等很一般,但是如果细细地看,还是很有味道的。画有两种,一种是一看就觉得大效果非常好,但再看就觉得不太耐看。戴先生的画是一看觉得没有什么很新鲜的视觉效果,但细细琢磨就觉得他有里面的味道,他的布局、笔墨,要表达的感情,都可以琢磨,耐人寻味。这个大概和他的笔墨修养有关系。当然在作品里,是不是在虚实的变化方面,在笔墨的浓淡变化方面,应该再加一些东西。戴先生是不是也有这方面的考虑,怎么使画面更丰富。平实当然是很大的一个特点,这和戴先生的为人也有关系,人是很朴素的。同样也和长安画风有关系。长安画派的画,当然石鲁先生是另外一方面。但总的说来,长安画派的画,是比较平实的。在平中求奇,而不是用奇来给人很鲜明的印象或感觉。我觉得戴先生平中求奇,在平实里面求丰富的效果还可以继续加强。戴先生今天的展览,是他今后创作新高度的一个起点,因为他以前没有展示过这么多的画,我以前看过戴老师的画,但没有这么多,我觉得今天展示的这些画表现出他在向一个新高度发展。
讲座中,对于如何鉴赏中国话,戴教授重点提到了南齐谢赫的“六法”,他认为这是鉴赏中国画的法宝。他对六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析,他认为 “气韵生动”是中国画的根本所在,其中他提出“气”代表生命感,“韵”代表节奏感,也就是音乐感,他认为这是品评中国画的最高标准。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个观点,他举了黄宾虹、齐白石、徐悲鸿等画家的作品,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对比、分析。
除此之外,戴教授还指出做为一个画家需要做到“绘事后素”。他说绘事是装扮出来的效果,而素则是自然的、气质的美,绘画完成以后才显出素色的可贵。他还认为一个画家应该避免“谨毛而失貌”,意思是不要死扣细节,要注重全貌与整体关系。
在提到中国画个人风格问题时,戴教授显得有些激动,他认为这是画家的生命,一个画家如果没有个人风格就没有出路。为此,他着重分析了黄宾虹、齐白石、傅抱石等艺术大师在画鹰嘴的区别和表现技法。他提出个人风格与个人的修养、学识、气质、城府、人生际遇息息相关。
戴教授最后谈到了陕西画坛的现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,首先他认为陕西在艺术方面好的一面是有深厚的群众基础,他说大酒店小饭馆的墙上都贴满了画,有的山沟沟里的农民也喜欢国画,而这种情况在其他的地方是见不到的。其次他也指出陕西经济薄弱,文化产业一直上不去,陕西人的思想还是比较落后,这些都是影响陕西画坛发展的很客观的问题。最后,戴教授坚信,陕西作为中国画的源头。总有一天,一定会与国际世界接轨,拥有世界一流的文化产业。
戴教授的演讲声情并茂,旁征博引,谈吐儒雅,使得现场气氛非常热烈,听众掌声不断。
三个小时的讲座结束后,听众朋友仍然不愿意离去,纷纷拥上前来热情地与戴教授交流并请他签名留念。也有不少听者特地带来自己的作品请戴教授指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