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悲鸿《巴人汲水图》,在去年翰海秋拍上,以1.7亿元的价格创中国绘画拍卖成交纪录。图为《巴人汲水图》截图。(资料照片)
今年33岁的梁嘉,在北京望京科技园的一家外企工作,月收入超过万元。两年前,梁嘉开始搞起了收藏,主要关注文玩杂项一类。谈起自己收藏的目的,梁嘉直言不讳——就是为了赚些钱。
5月19日到25日,嘉德与翰海两大拍卖公司将相继举办2011年春季拍卖会。每逢拍卖,价格常常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。1994年,成立之初的嘉德全年拍卖总成交额是7400万元,到了2010年,嘉德全年拍卖总成交额已经达到75.5亿元。同样,经历了2009年秋季的“井喷”,翰海全年拍卖总成交额也从2009年的15亿元涨到了去年的35亿元。
从经济角度来衡量,在全社会兴起的“收藏热”,无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。
2010年底,翰海秋拍上徐悲鸿的一幅《巴人汲水图》,以1.7亿元的实际成交价格创造了中国绘画拍卖价格的新纪录。
在荣宝斋工作了40多年的荣宝斋前副总经理米景扬介绍,徐悲鸿的这幅《巴人汲水图》,尺寸并不大,徐悲鸿也画了不止一幅,这样的拍卖价格确实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。对于中国艺术品价格的迅速增长,他认为这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。现在市场上近代书画名家的作品最受认同,一方面是传世作品比较多,另一方面这些书画家也确实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。北京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李长安认为,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底蕴,文化古老绵长,魅力撼动人心。当一些近代书画家的作品达到50万元、甚至200万元一平方尺,正表明国民收入普遍提高后,人们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认同。
原燕山出版社总编辑赵珩认为,缺乏其他投资渠道,大量作为投资的资金涌入,是收藏品价格高涨的另一主要原因。就像上世纪40年代不少西方国家一样,中国的收藏者也经历着从文化人到企业机构的转变。李长安介绍,鉴于经济的发展和收藏巨大的升值空间,大企业和私人财团会继续加大艺术品投资力度,一些顶级藏品可能会继续创出“天价”。大量资金的涌入,使米芾《研山铭》这样的不少海外珍贵文物回流,同时高端收藏市场也会越来越集中。由于兼有投资功能,社会游资也会趁机兴风作浪,先炒热一些收藏品种,再趁高价出货。前一段时间的“沱茶收藏”,就属此例。
据统计,目前中国的收藏者已经接近1亿。对此,收藏家方继孝有着清醒的认识。他觉得,当前的“收藏热”已经有些“全民运动”的味道,众多收藏者中,80%以上的人多少有些侥幸“捡漏儿”发财的心理。就现实情况来说,大多数有价值的藏品已在真正的收藏家手中,市场上的精品不是被高价拍走,就是私下流传交换。
但不管怎样说,2010年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艺术品市场。
价格中的冷热失衡
文化学者洪作稼近日在为一个朋友收藏的《爨宝子碑》和《爨龙颜碑》写一篇研究文章。洪作稼介绍,朋友的“二爨”有30多家的题跋,文献史料、文字发展、书法艺术等诸多方面都有涉及,文章写了2万多字。
中国过去的知识分子收藏碑帖拓片的人很多,古文物学家赵汝珍讲:“士人而不知碑帖而不明碑帖,直如农夫不辨菽粟、工匠不识绳墨。”
价格何以高高在上